查看原文
其他

张金平:用脚步丈量大凉山的脱贫路

扶贫在路上 西华师范大学 2020-11-15

编者按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凉山彝区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是影响四川乃至全国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控制性因素。西华师大积极落实对口帮扶任务,助力凉山脱贫攻坚,选派优秀教师驻村帮扶、送技术、送培训……在这中间,涌现出了一批典型人物。新闻中心推出“脱贫攻坚 师大力量”栏目,今日聚焦挂职喜德县县委副书记、物理与空间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张金平,敬请关注。



清晨6点起床,西华师范大学物理与空间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学校选派到喜德县挂职县委副书记的张金平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快到下午两点才吃上午饭,夜里10点回到宿舍,又忙着整理入户走访的材料。


从村容村貌整治,到安全住房建设、产业项目洽谈……张金平几乎每天都是这样的工作状态。



倾注真情,点燃困难群众的脱贫希望


2018年7月,张金平成为喜德县委领导班子的成员,并兼任综合帮扶工作队副队长。根据县委工作安排,他分管省直机关定点帮扶、东西部扶贫协作、省内对口帮扶、社会扶贫以及所联系乡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规划、全县教育质量提升等工作。



改变从深入了解开始。高山和高二半山很多群众自发搬迁到出行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同一个村的村民住得较为分散,要遍访一个村的贫困群众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为圆满完成联系的贫困村博洛拉达乡洛都村在2018年退出贫困村任务,张金平与乡镇、村组干部一起,用一周时间完成了对贫困户的第一次遍访。遍访途中,渴了,他就接一口山泉水喝;饿了,就在老乡家里吃一个烤洋芋,或者在路边吃地里收割的元根萝卜;困了,他就趁赶路的时候在车上打个盹。功夫不负有心人,一遍走访下来,张金平与洛都村村民的感情,一下拉近了。许多村民说,张书记到我们村10来天,从城里人变成村里人,从局外人变成自家人。



80多岁的沙马木呷老人,居住在海拔2600米以上的堡子里,该地饮用水源取水点在旱季容易干涸,饮用水难以得到保证。得知这一情况后,张金平带领乡镇、村组干部爬上大山,深入实地考察附近水源,寻找新的取水点,最后协调县水务部门从5公里外新的水源取水,保证群众安全饮水,得到了老乡的高度认可。后来他再到这个堡子时,多次碰到沙马木呷老人,老人总是热情地握住他的手说:“卡沙沙卡沙沙”(卡沙沙,彝语,意为“谢谢”的意思)。有一次老人还请他吃自己炸的洋芋,并用带着浓重彝腔的汉语说:“谢谢你”,张金平一下没听懂,老人又慢慢地说:“你听不懂我说的普通话吗?”这一次,他听懂了,并发自内心地笑了。



在一次例行走访中,张金平了解到70多岁的老阿妈吉伍伍机,全家从高山自发搬迁到另一个乡镇的偏远位置后,孩子就外出务工了,家里只留下她一个人,但用电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平时照明只能用蜡烛,电炊具也无法使用,生活极为不便。他当即安抚老阿妈一定尽快帮助解决用电难题,随后便与乡镇商量、与供电部门沟通,协调资金与设备,为老阿妈解决了用电问题,不仅晚上可以照明,还可以看电视,再也不用上山去打柴做饭,安全也得到了保障。在最后去核实是否满足安全用电的时候,老阿妈紧紧地拉着张金平的手说:“卡沙沙卡沙沙”。



巧借外力,乐当农副产品推广员



今年6月,张金平在喜德参与扶贫工作已将近两个年头,早已深度融入了当地的生活,时常在朋友圈为喜德的洋芋、樱桃、柿子、手工刺绣等农副产品宣传吆喝,成为了喜德县名副其实的“带货达人”。 



作为我校的定点帮扶贫困县,校领导曾多次前往喜德调研脱贫攻坚工作,慰问学校派驻当地的扶贫队员、支教师生,送去全校师生对他们的关怀与问候,对张金平等扶贫干部的工作表示充分肯定,张金平深知身负西华师大人的重托,他不断思考如何利用好学校的平台,把扶贫工作做细做实。



喜德县位于大凉山河谷地带,海拔1500至4500米,大山环绕,水土洁净,日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种植出的蔬菜瓜果绿色生态,鲜甜可口,具有极高的市场价值。2019年夏季,喜德县的甜瓜迎来了大丰收,可由于大山深处交通极为不便,当地老百姓来不及高兴便又为如何打开销路锁紧了眉头,张金平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联系校工会和扶贫办,组织全校教职工开展“以购代捐”活动,采用现摘现装发车供货模式,定向购买消费了博洋8号、博洋9号、羊角蜜等三个品种的甜瓜,帮助喜德县果农们销售瓜果4万余斤,老师们吃到了实惠新鲜的水果,喜德群众收获了实在的经济效益,终于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此后,张金平又组织了葡萄的认购活动,帮助红莫镇红莫村村民卖出两万余斤葡萄,今年6月再次助力喜德县群众卖出4万余斤甜瓜,对提高贫困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产业引领,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



到喜德后,张金平经常思考当地困难群众的发展出路在哪里。他和同事们形成共识:扶贫的核心是产业扶贫,产业不发展,经济不活跃,贫困乡村将失去生机与活力。



张金平带领17位帮扶队员对博洛拉达乡的气候、土壤、降雨等自然条件进行科学分析、对症施策,将当地缺什么和有什么结合起来,根据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丰富的资源禀赋寻找突破点。通过调查、类比、分析之后,帮扶队决定在博洛拉达乡开展反季节松林下种植大球盖菇试点。



在博洛拉达乡推广种植大球盖菇的初期,很多老百姓都心存怀疑。张金平一有时间就往博洛拉达乡跑,不厌其烦地给乡亲们反复做工作,最终取得了大球盖菇亩均纯增收7000元以上的经济效益。种植大球盖菇初见成效后,张金平又积极动员老乡沙马拉哈在自家玉米地里开展试种,不到两分的玉米地里球盖菇增收超过3000元。



沉甸甸的收获和实实在在的收入让当地老百姓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短短4个月的采摘期内,先后有10余批次县领导带领联系乡镇的干部、村民来考察,同时大球盖菇产业的良好发展态势也得到凉山州委领导、省委组织部领导的重视。今年,喜德县委主要领导安排张金平以博洛拉达乡为中心,在全县4个片区、7个乡镇、10个村开展反季节林下和玉米套种大球盖菇的推广试验种植,面积达260亩,形成具有大规模种植的推广经验。



张金平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汗水温润热土,为的是给喜德人民蹚出一条脱贫致富路。看到沙马拉哈家种球盖菇挣了钱,当地群众都很羡慕,今年初,20余户老乡都自愿在自家玉米地里套种球盖菇,他们说:“我们也想在自家的几亩玉米地里套种,希望能多挣点钱供娃儿读书。球盖菇瓦吉瓦”!(瓦吉瓦,彝语,意为“好”的意思)





近日,四川省委、省政府评选的“2019年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揭晓,张金平被评为“优秀综合帮扶队员”。面对荣誉,他在每天坚持记录的工作日志中这样写道:“这是鼓励,更是鞭策。在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我们务必一鼓作气,顽强作战,不获全胜不收兵。打赢脱贫攻坚战是物质层面的,更是精神层面的,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把太阳般的温暖永远留在大凉山。”   


往日精彩

 想见你,想念你,亲爱的师大,我回来了!


 意气风发的你们,是毕业照中最亮的星,2020最美毕业照征集活动开始啦!


  西华师大本科毕业年级学生返校须知

文字 / 郝雅君
图片 / 由本人提供
责任编辑 / 郝雅君 陈晨
策划制作 / 西华师大新媒体中心 

扶贫在路上,点亮“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